开云综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信息公开网 欢迎您!今天是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开云综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 肖唯  发布部门: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10-09  点击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落实学校党代会精神,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明确学校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绩

(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增强

抢抓“健康中国”机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成功申报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9个专业(方向),打造了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等4个专业群。坚持以“质量工程” “振兴计划”等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获批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1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创新试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22 个,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团队24个。省级以上教研项目19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0项。牵头组织全国7所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出版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中药学等18个专业240教材。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质量标准,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中获得全省“优秀”等次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校试点院校”。

    (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遵循中医药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教学中心地位,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个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批教育部首批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共92。学校新生录取率持续稳定在99%左右,录取超本科分数线人数持续增加,2020年达323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和学生获得各级创业类个人奖项共8项,学校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构建校院(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建省级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8个,成立高职扩招专业学院(护理)1所、共建校企合作产业学院3所,开设“朝晖班”“诺康班”2个订单培养班,校院(企)合作开发教材14部,聘用医院(企业)名医名师、行业先锋、能工巧匠等78人。2018年,学校荣获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称号。

不断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本科层次学历教育3725人次,面向制药企业、连锁药店培训学员1004人次开展按摩师、美容师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累计9525人次。

(三)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

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优化科研工作环境。五年来,全校立项各级各类项目206项,发表学术论文624篇,其中SCI收录6篇,出版论著17部,授权专利17项,科研经费达490余万。学校中心实验室积极搭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校企共建实验室,联合申请并立项了3项产学研项目。获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40余项。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办刊质量显著提升,五年间复合影响因子由0.320提升到0.922,年收稿量翻3番,现为中国科技核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刊源期刊、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核心学术期刊(A),2017年“资源与鉴定栏目”获得安徽省特色栏目称号。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注重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双向培养,扎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教师学历提升、访学进修、专业培训等制度,实施临床骨干教师“双培”工程。先后选派20名青年骨干教师做国内访问学者,其中1名教师作为中西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12名教师到“985”、“211”或“双一流”本科院校访学。1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项目,35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1人入选中央财政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4人入选省级“江淮名匠”。1人获省级优秀教师。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人,获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微课教学比赛等奖项12项。

(五)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一系一品”品牌文化活动,开展中医经典诵读、中药文化月等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宣传力度。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上线,发布图文推送30余期,多方位展示学校办学特色。举行学校援鄂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会和线上线下专题思政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学习医护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动参与芜湖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涌现出“中国好人”丁定明、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荣珍、胡芳芳、熊煜、“安徽好人”张娜、曹婷等一批先进典型。学校道德讲堂被芜湖市文明委授予“全市首批示范道德讲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中医药文化宣传重要载体,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六)对外合作流迈出新步伐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基本遵循,以培养中医药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学校自身竞争力。和日本高知县龙马学院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意向,参加中国东盟科研与教育合作交流大会积极推进与中德基金绍泉职培合作中德交流项目,拓展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促进学校国际交流工作,2020年第一批37名同学参加德语培训。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后勤综合楼工程进度,完成后勤综合楼主体工程、校园道路刚改柔工程和绿化提升项目。1—7号学生宿舍及外环境改造工程正式立项。五年来,维修改造实验实训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项目近百项,新增校园东南角、东北角景观绿化3万平方米。加大实验实训投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学校现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7个,仪器设备总值8595万元。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14余万册。智慧校园建设以构筑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为抓手,建成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应用管理平台,建成以教务系统、学生工作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众多子业务系统的核心应用和流程引擎,满足师生校园管理生活应用需求。

(八)附属机构稳步发展

充分彰显附属医院中医特色,深入推进校院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提升附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2018年,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进附属口腔医院和学校口腔医学系院系融合、教学相长、协同发展2019年,芜湖市口腔科质量控制中心在医院挂牌成立2020年,医院感染管理升级改造项目获市发改委立项。

(九)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力

新冠疫情发生后,校党委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迅速成立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完善“两案八制”,细化教职工和学生返校工作方案,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储备。与属地卫生和教育部门做好“联防联控”,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做好宿舍、教室、食堂、浴室等重点场所的全面消毒顺利完成2019级学生分批次错峰返校复课、2018级实习生上岗以及2020级新生的开学工作。学校93名教职员工参加市、区、学校志愿者队伍战斗在城市和社区、学校防疫一线,52名教职员工报名参加献血,799名党员自愿捐款,200余名学生参加所在地志愿服务。学校附属医院15名同志参加支援武汉一线抗疫救护工作,抗疫医护人员荣获集体奖项3项,个人奖项9项,1名党员获疫情防控优秀共产党员,1名援鄂护士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内部治理结构日益规范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编制“十三五”规划,制定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等方案。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委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制定《系部党总支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修订《系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规范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深化依法依规治校。推动制度“废改立”,制定、修订制度231项,逐步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工会民主治校作用,积极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制定《加强附属机构若干意见》,不断提升附属机构的管理水平。

(十一)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加强

胜利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全面回顾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未来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今后的奋斗目标,系统阐述围绕这一奋斗目标的主要任务,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动员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凝心聚力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不断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逐步形成党委、总支和支部分层学习的长效机制五年来,开展集中理论学习122次。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立《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工作台账,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学校荣获“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学校”称号。

开展党建“双创”工作,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达标率100%。大力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占比86%。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规范选拔任用程序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历练,加强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提升干部能力素养。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持续纠正“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廉洁风险防控、教职工管理等专项整治,改进工作流程,强化管理监督

二、“十四五”期间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赋予了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强调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维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位置、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都充分表明,中医药振兴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更为优化。

2.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未所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时期”。教育部全面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攻坚战,我省发布“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重点建设20所左右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高职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与新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努力推动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是全体安徽中医药高专人的共同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抢抓的历史机遇。

3.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战略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国家针对防控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做出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未来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中医药将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对学校及附属医院在十四五期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出了急迫的要求。

4.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孕育了新动力

面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形势,我们要抢抓机遇,紧密对接,积极融入,要把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放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之中,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背景之中,依托新安医学的品牌资源、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优异的生态资源,更好地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破区域壁垒,打通关键堵点,形成地校协同、同城协同、跨省协同的发展格局。

5.新时代高职教育竞争提出了新挑战

在高职教育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各兄弟院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而开云综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目前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尚有短板、诊断与改进工作基础薄弱,应用型本科建设还有待加强。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直面矛盾和难点,必须有效补齐学校事业发展的短板,才能在逆水行舟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前列。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国家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在国家经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新格局下认真谋划学校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史机遇,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校未来,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础与坚强的政治保证

2.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想方设法谋新招、闯新路,不断推进干部管理、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使学校发展活力得到持续释放。

3.坚持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紧紧抓住建设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契机,不断向着发展目标稳步迈进,使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4.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校内外两方面教育资源,实现医教一体、产教融合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统筹学校与附属机构协调发展,充分开发附属机构医疗资源,形成“校中有院,院中有校”的人才培养平台。统筹学校各种育人元素,做到全员全方位过程育人。

5.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所有工作服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广大教职医护工在办学兴校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发展各项事业都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医护员工,要积极维护教职医护员工的根本利益,充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主要目标

1.办学结构实现新的优化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0000人左右,其中专科生9000人左右、本科生1000人左右。积极推进中医药类专业与其他门类的交叉发展。顺利通过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验收,积极申报国家级“双高”,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安徽省教育厅和卫健委共建开云综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2.专业结构布局实现新的完善

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结合传统特色、现有特色、未来特色,加强高水平大学4个专业群建设,力争新设置专业群2个和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建设点1—2个。加大专业设置、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的执行力度,动态调整1—3个(其中新申报1—2个、升级改造1—2个)。以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材体系、课程建设等支撑并强化高水平专业建设。共建中医药健康类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和临床学院5—7个。

3.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的成效

“十四五”期间,人才总量达到750人左右其中,师资队伍达到600人以上(专任教师队伍稳定在520人左右,兼任教师不少于80人),专职辅导员达到50人,管理队伍不少于15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5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5人。专任教师中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保持在35%—45%,其中,教授达到20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70%。

4.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的成果

顺利通过教学“诊改”复检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获得省级特等奖1—2项,一等奖6—8。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医教协同,新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基地)、专业学院5—10所。建立校级竞赛制度,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增省级以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0—20项。助理执业医师通过率达5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5.科学研究实现新的突破

关医院和企业合作,建立4—6个应用型校级科研机构;加强中心实验室内涵建设,与芜湖市共建实验室,力争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立项数200项以上,力争国家级科研课题23项,省部级5项。专利授权达到40项以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0篇以上。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持续增长。力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的突破。提升《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影响力,增强编辑队伍专业化水平。

6.办学条件实现新的提升

加强校园改造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功能配套设施。扎实推进后勤综合楼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第一教学楼、1—7学生宿舍、教学实训中心改造升级,启动文津校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备办学条件。丰富校园人文景观及其文化内涵,通过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打造一批高品位的自然、人文景观,努力构建风景优美、功能齐全、文明高雅的绿色、生态、人文校园。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校级数据交换和共享,为师生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加强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构建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7.校园文化软实力实现新的彰显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扎根中医药文化,立足“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学生树立中医自信、涵养中医气质。支持系(部)利用自身优势培育个性化的文化特质,打造“一系一品”。实施中医药博物馆改造升级,争取与市共建博物馆,充分发挥中医药博物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持续巩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积极争创省级文明校园。

8.附属机构实现新的发展

附属医院将完成国家中医药传承和创新项目建设“皖南中药制剂中心”异地迁建开设北京路分院。至2025年,编制床位数达到1660张。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复评打造1—2个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4—5个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0—20项申报特色中药制剂3—5个。培养和引进3—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3—5名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培养10—2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争取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3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10—15项,市级科研课题立项15—20项;力争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5—10项,申报专利1—3项;每年发表专业论文不少于60篇。

附属口腔医院完成总院、北门门诊部改建工程,新建消毒供应中心、正负压吸引机房、口腔检验实验室等。年门诊服务人次超过7万人次,开设住院服务。开放牙科综合治疗台60台,住院床位15张。职工总数力争达100人,医护比达到1:1。拟新增副高3人、正高1人,拟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柔性引进5人,与上海、合肥、南京等地签订合作协议每年至少1家,本市基层卫生单位签订专科联盟协议每年至少1家。深化院系融合、医教研协调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建设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建设1CAD/CAM一体化实训室、2个头模实验室、3个教研室、4个技工实验室。

9.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提升

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教授专家的治学主体作用,规范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运行规则。坚持民主管理,积极构建师生医护员工参与办学的制度化渠道。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章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三、实施五大战略举措

(一)坚持“质量立校”战略

办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必须大力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所有工作要服从于人才培养、服务于“三全育人”,这是衡量和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大局下,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以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高质量的学生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高效能的后勤保障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必须构建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格局,大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必须坚持分类施策,统筹推进专任教师队伍、临床医技队伍、辅导员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坚持“特色兴校”战略

特色是兴校之源,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北华佗、南新安”是安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必须将凝练、彰显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必须明确定位,重点突破,展我所长,传承和发扬中医、中药等专业传统特色,巩固和强化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等专业现有特色,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设中医基础等必修课。必须全面总结凝练学校60年办学积淀的丰富内涵,传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产教融合、医教协同,进一步扩大与行业、医院(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四)坚持“文化塑校”战略

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命脉,必须将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长久工作来抓。必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体现到学校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丰富和发展“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精神,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全体安徽中医药高专人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必须坚持将文化育人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文化育人落实落小落细,增强办学软实力。

(五)坚持“依法治校”战略

强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的理念,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健全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监察审计监督,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会等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部控制。落实师生医护员工主体地位,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信息公开,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一)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突出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符合度和满意度。强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推进医院(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校院(企)“双元”育人。融入医院(企业)、行业实践要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充分发挥团队和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与教学各环节深度融合,强化课程思政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评价评估中的导向作用。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入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做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院系建设总结验收工作。将育人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环节,形成全员育人的鲜明导向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以系部、附属机构为教学单位,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制定专门培养培训计划,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创造有利政策环境。将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青蓝工程”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

4.做好“三教”改革建设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规范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课件、授课进程表等基本教学文书撰写(制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能力。打造覆盖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辐射带动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校企合作专业课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遴选10本左右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不少于5本。加强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鼓励教学团队对接“执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遴选省级以上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5—10个,力争取得国家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2个。

5.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健全专业调研常态化机制、专业评估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大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构建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强化新办专业建设力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建设点取得突破。深入推动医教一体、校院(企)融合,对接“执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校院(企)共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名医、名匠、名师”引领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6.加快教学资源建设

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设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6—10个,遴选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20门,力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突破。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校院)融合、校企(院)合作,依托产业学院和临床学院建设,打造2—3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实验实训教学队伍水平,加快实验实训室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的深度融合,突破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加快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争创1—2个省级以上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7.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持续深化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和师承教育,创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继续深化“1+X”制度改革,将考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推动学分制改革,建立学分转化互认机制。推进教法改革,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过程管理,继续推进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250项以上,力争突破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8.强化招生就业工作

主动适应和积极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相互衔接的联动机制。在普通高考录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科层次招生,稳定分类考试招生和高职扩招规模,适度举办中高职“3+2”招生,实现校内“中职—高职—本科”贯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升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好创业学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和质量,创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学校。

9.完善内部质量保障

高质量完成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构建完整并且相互独立的质量保证机制。进一步提升全校质量意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二)科学研究

10.优化完善科研体系

按照“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建设思路,建立健全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建立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搭建覆盖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体系。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科研项目申报渠道,提升项目的数量与质量。

11.升级改造科研平台

进一步理顺科研平台管理机制,逐步实现中心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的有序开放,为企业创新主体提供服务,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优化布局和共享共用,力争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对长三角区域医药卫生行业和产业的带动和服务能力。校内科技成果转化5项以上。

12.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养老护理)等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将学校优质科技资源和企业(行业)的产业化生产和市场优势相结合路径,校企合作共建4—6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力争1—2个进入市级以上科研机构。依托科研机构,进一步发挥学校专业群特色和技术优势,联合行业知名专家,逐步建设、形成一批以学校自身人才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科技服务和推广人员队伍。

13.深化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和“校院”两个融合,加强校企(医院)合作,成立由行业、企业(医院)和学校专家、学者组成的各专业群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人才质量等标准,建立中医药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围绕中医药健康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推进学校与两所附属医院一体化的全面融合,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中有院,院中有校,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人才培养平台,打造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化的高水平专业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医药合作企业建立临床学院、特色产业学院,促进医(产)教资源深度整合。鼓励师生医护员工与医院(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管理咨询等,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14.优化整合杂志资源

进一步提高《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期刊办刊水平,规范出版形式;组建新一届高水平编委会,提升编辑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争取到“十四五”末,有2—3人具备责任编辑资格;适当增加期刊页数,通过约稿等方式,发表知名专家的高水平论文

(三)人才队伍建设

1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1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改进考核办法、发挥绩效导向,推动管理责任前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优化教师职称评聘条件设置;突出质量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进教师科研评价工作。开展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争取纳入事业编制周转池试点,不断改进编制保障和社会化用人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模式。

17.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延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执业”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工程、“团队”工程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施“青年教师—教研骨干—教学名师—杰出人才”的全过程培养机制力争教师国家级奖励获得突破。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与国内“双一流”、重点院校建立师资联合培养基地,实现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全覆盖。

18.推进院校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临床医师、护师、药师、技师等专业人员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鼓励、支持临床教师从事课程教学、临床带教和教科研工作,加强临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表现、教学教研工作及教学质量考核纳入附属机构人员考核指标体系,作为临床教师评优评先以及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

19.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加大社会联合办学和合作办学推进力度,做好人才资源整合利用。采取多渠道、灵活实用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遴选行业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产业学院(专业学院)院长等工作,支持 “江淮名匠”等技术能手建立“大师工作室”。

20.实施“应用型师资培养工程”

对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明确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分阶段、有计划地做好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在产业学院、临床学院和校企合作单位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力争到十四五末,45岁以下的专业教师每年都有深入临床、药厂、药企等单位和机构工作的经历。

21.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制定学校高层次人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十四五”期间,在重点学科、专业设立特聘教授、兼职教授、讲席教授岗位不少于8个。实施 “博士工程”,支持中青年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支持中青年骨干申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博士联合工作站”,搭建教科研团队建设平台,集中优势资源促进教科研质量提升。

22.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工程”

建立人才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推动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以专业或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组建6支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力争2—3支进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行列。

(四)校园文化建设

2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完善精神体系建设,凝练和发扬“安徽中医药高专精神”,建设形成三个层面十二个要素的校园精神文化体系,实施校史文化传承工程和思想家园建设工程,培养和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人文素质。充分发挥心理育人职能,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深化落实“精准资助”,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4.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实施师德引领示范工程,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评价;通过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创新学术文化;通过树立师德典型,崇尚尊师重教,坚持开好校园年度先进评选和表彰大会,多方面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打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师团队精神。实施强化学生素质养成工程,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行为管理、开展主题活动等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营造涵育优良学风的文化氛围,建立管长远、有实效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实施干部员工素养提升工程,继续深化理论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创建服务型团队;严格工作纪律,规范工作行为。

25.加强形象文化建设

完善校园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并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系部、党支部等各类旗帜、牌匾、门牌、宣传橱窗、道路指示牌等的规格与设计,完善学校楼栋名称和道路名称设计,使各种文化元素达到高度协调一致。加快推进楼宇、景观名评审和固化工作,打造中医药特色校园标识文化。加强社会形象展示,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依靠师生医护员工和学校的实际行动展示学校独具个性魅力的新形象。加强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建设,拓展对外宣传工作的渠道,发挥宣传主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6.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场所建设,更换外墙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内墙布置结合功能和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设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文化氛围营造和内涵提升,丰富楼宇文化内涵,营造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景观建设,融入以徽文化为代表的安徽地域文化元素,体现中医药特色元素;强化校园绿化管理,构建学校“大药苑”格局。加强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创新宣传内容、形式和载体,加强舆论引导,积极推进校园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整合学校宣传资源,加强官方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多手段打造内容权威、传播高效、联动灵活的校园新媒体矩阵。借助“今日芜湖App”高校频道,组织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弘扬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功效。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27.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芜湖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芜湖市外事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所处长三角和“一带一路”区域优势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开展的“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入校。不断推进跨界融合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境内境外、院校和院校等多方联系,不断加强开云综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增强学校自身竞争力。

28.逐步形成中医药特色的国际交流新局面

始终将“传承和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作为责任与使命,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和传扬,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建设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接“走出去”海外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尝试与日本的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日本关于养老护理人才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入校

(六)基础建设与智慧校园

29.夯实校园基础建设

全面改造1—7号宿舍楼及外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启动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对第一、二教学楼进行功能提升,推进实训实验室改造,完成老食堂二、三层功能转换改造,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建设需要,切实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区域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力争启动皖南中医药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本着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做好文津校区的建设规划,遵循“充分利用现有建筑,适当新建改建少量建筑,预留部分发展用地”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总体布局。

30.深化智慧校园建设

十四五期间,按照“一个创新双轮驱动三大体系”的理念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新建标准化学校数据中心,扩展数据中心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提升学校智慧校园基础环境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完善数据信息标准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数据字典和信息编码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数据实时交换,自动共享。完善网络安全体系立足“明确等级、增强保护、常态监督”的策略,着重关注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机制建设面向人员与机构、制度与经费、信息素养等方面,推进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构建校园管理、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三大体系。

(七)附属机构事业发展

31.提升附属医院综合实力

深化中医药改革新举措加入长三角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加强医联体建设建立优势专科、中医药适宜技术下沉机制建设药品服务共享平台统筹医联体内药品的采购、验收、配送等服务及院内中药制剂调剂共享服务。完善面向临床业务的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推进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实施面向患者服务的智慧服务系统建设达到《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三级以上。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推进骨伤科和儿科亚专科建设,逐步达到“中医特色显著,西医保障有力”的发展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呼吸道感染诊治多学科协作模式成立重症康复多学科团队,加强眼科、五官科等薄弱学科建设。推进医院五大中心建设,提升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实现现有中医重点专科质量提升,着力打造区域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加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提高中药制剂生产水平。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探索“医—养—康”新模式打造独具治未病理念的中医健康体检。健全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机制加强感染科建设建立3+1院感组织框架体系,加入国家医院感染监控网络体系。促进中医护理发展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建立完善护士岗位管理模式,落实护理三级管理体系,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模式与专科临床工作。推进合理用药开展患者全程药学服务依托药学中心实验室大力发展药学科研工作创建芜湖市中药药事质控中心争创中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创建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2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2—3个促进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创新和推广,挖掘2—3个传统中药炮制工艺。创建专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参与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联合攻关加强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强化医院教育教学职能和教学主体意识,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完善临床教学组织。着力提升实习生带教、医学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推进院校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做好临床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2.附属口腔医院建成现代化口腔专科医院

实施医院管理规范化提升工程,以融入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充分吸收和借鉴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三级口腔医院先进管理经验,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落实院、科二级管理体制,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奠定医院在全市及周边地区“一流的中心地位,强化区域口腔医疗中心功能。实施人才提升工程,以人才兴院为重点战略,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个人价值的体现;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激励与压力并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稳定高效的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全院专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实施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工程,医院作为市口腔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将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培养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核心人才梯队,带动全院整体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芜湖市口腔医疗服务质量。全面实施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工程,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优化就医环境,改进就医流程,改善病人就医感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实施环境优化工程,通过医院感染规范化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重点优化院内布局,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院内结构,注重美化院内环境,改善住院条件,为病人和职工提供良好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全面实施医院文化建设工程,将文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提炼医院特色文化,结合时代要求,形成以医院精神、办院理念、使命愿景为主要内容,以病人导向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及科室文化为辅助的完善的文化架构体系。

(八)内部治理

33.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坚持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健全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范围和议事规程。建立学校权责清单,进一步健全办学自主权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防止滥用。重大决策全面落实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34.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尊重学术自由、健全学术规范,保障学术委员会依照章程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保障师生依法、依学校章程有序参与学校管理。探索建立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激励师生关心学校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5.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加强统筹规划,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制度建设质量,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健全校内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机制,明确起草、审查、决定、公布的程序,明确合法性审查的范围和具体办法。建立校内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机制,按照法规统一的原则进行及时修订和清理。推动校内规范性文件管理信息化和公开化,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师生查阅执行。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实现档案全文数字化,健全档案全文数据库系统。

36.深化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

以专业群为依据,调整、设置学校二级学院,明确二级学院职责,完善二级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决策与执行机制,加强权力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以政策引导人、以制度管理人,切实保障二级管理体制的构建。持续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根据各系(部)的实际工作明确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强化业务考核,实行目标管理。

37.扩展社会服务项目

建立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培训、鉴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新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帮扶,助推受援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开展“双联系”和定点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不断提升脱贫质效。

五、组织保障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不断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领导、提升政治能力、优化政治生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压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工会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持续深化共青团改革,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扎实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强化政治和思想引领,画好最大同心圆,不断拓展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渠道和方式。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学校政治大局稳定。

(二)自觉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提高政治站位,树牢信念之基,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学校教育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

(三)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好干部标准和选人用人要求,切实把忠诚担当、务实清廉、奋发有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健全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识别干部。围绕建设高素质复合型干部队伍标准,多维度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立足管理和专业技术两支队伍,建立干部交流轮岗制度,每年开展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专题调研,统筹做好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工作。有计划地推进管理人员和青年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选派干部到学校重点项目、专项工作中担担子,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到上级管理部门、附属机构以及兄弟院校挂职学习全覆盖,促进干部管理能力提升。

(四)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系部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新基层党支部设置和组织生活方式,推动“互联网+党建”深度融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制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着力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努力把优秀师生医护员工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五)持续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

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压紧压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广泛开展党规党纪教育,深入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增强底线思维,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督促各级党组织增强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严格执纪,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持续深化巩固巡视巡察整改成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毫不松懈纠正“四风”,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着力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

六、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和全面统筹,做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系(部)规划等规划体系间的相互衔接,确保各规划方向一致、内容协调,形成措施得力,彼此支撑的规划体系。

(二)明确责任分工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系部、处室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逐项研究,科学分解,将规划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和重点工作当中。每项任务由分管校领导负责牵头指导、责任部门负责统筹实施、协办部门负责协助执行,合理安排时间进度,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广泛宣传发动

加大对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引领,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四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认同感,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动员和凝聚起推动学校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强化监督考核

健全督查机制,通过党代会、教代会等形式,畅通师生员工了解和督促规划实施情况的渠道完善综合考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年度督查,主动接受校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实施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和问责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年度考核和调整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向学校报告进展,确保任务圆满完成。